2006年9月8日 星期五

禪與蕃茄?

第八屆 (7月底的時候舉辦,在美國奧勒岡州波特蘭市)O'Reilly 開放源碼大會 (O'Reilly Open Source Convention,OSCON) 的第四天議程叫 「禪與蕃茄」乍聽之下搞不清楚是什麼東東?仔細看了內容。把幾個導讀引了進來:
Phipps gave "koans" to summarize the Zen of open source, saying that open source is about "altruism without sacrifice," "licensing without lawyers," "controlling the community without control," and "staying because I have the freedom to leave."
Phipps是Sun的Open Source發言代表,最近Sun對開源碼界頻頻示好,用了"koans"這個中文有「佛心」、「以心傳心」的字眼來解示開源碼的精神。聽起來似乎是頗有道理,但讓我想起電視上的全民大悶鍋中"芒果亂報",狗仔大頭目黎老總每次說要爆人八卦,就要對下屬說:「我們是佛心來著的~~」,但是心裡卻是為了報紙的業績吧。Sun該不會也是這種心態吧??所以我覺得把開源碼和禪的境界扯在一起,是有點太跨張,沒那麼高尚,還是linux大大托瓦茲的說法:「Just for fun!(就是爽)」或「Software is like sex: it's better when it's free(軟體就像性一樣,自由的比較好)」比較貼近人性。

那蕃茄呢?蕃茄的說法是:

Lefkowitz started with various humorous metaphors that could be used, comparing open source to a tomato. He eventually settled into a discussion of "how much open source is healthy?"

Just as people need to eat a certain amount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every day, Lefkowitz says that we need to decide just how much open source is necessary and healthy for us -- and, as a side discussion, when is someone using open source? Are you using open source, for example, just by browsing the Web, since most of the servers on the Web are Apache servers? (Or, is ketchup really a vegetable, since it contains tomatoes, and the Reagan administration tried to classify ketchup as a vegetable?)


蕃茄的主題是說像人每天要吃水果蔬菜,每天人們也要用到開源碼,像是收信看網站之類的,主機有可能就是開源碼,但是有多少的開源碼是"健康"的?主講人最後的結論是1/3~2/3的比例是健康的,不過這個比例似乎爭議性滿高的,怎麼評斷健不健康應該沒有公認的標準,不過這個比喻倒是滿新鮮的,下次你要選擇開源碼的時候,先看一下外觀有沒有破爛,有沒有長蟲(bugs),媽媽小時候就有教,買水果要貨比三家…^^"

2006年9月4日 星期一

ICOS與會兩屆有感

當然主辦單位也有提供BLOG服務(http://2006blog.icos.org.tw/index.php?blogId=1),另外還有wiki。 不過可惜的是沒什麼有料的在裡面。

第一天我實在太忙沒參加到,不過三天參加了兩天。去年的ICOS 2005我也參加了一天。不過網路上是有滿多開源碼社群的朋友,對這次的活動作了不少的批評和指教,免不了一些口水戰。我不是主辦單位,所以和我比較沒關係。當然有人說他很早就有參加過,所以以前的ICOS和現在不同的可以比較出來。我算開源碼活動的新參加者,只能比較這兩屆2005和2006。

我第一個在想的是,ICOS的定位是什麼?
我認為ICOS的定位應該是如果開源碼界的Sun的Java大會或微軟技術者大會(Tech.Ed)會比較好,但有人會認為Java和微軟的資金雄厚,公司資源多,光靠開源碼這些苦哈哈的廠商或預算有限的政府相關單位辦不起來,我則不這樣認為,至少可以當作一個目標,慢慢由小作起。為什麼會想到定位,因為這次的對象和上次是差了一段,上次比較是技術性的主題,對象是工程師背景的、技術社群的。這次是非營利組織的使用者,或是學校的老師們。那下次的對象是誰?所以追根究底是定位的問題,從定位會影響主題,主題影響對象。

第二想法是,要研討什麼和希望得到什麼?
對我而言研討會通常是突然的聚在一起,然後用很短的時間說幾樣東西和想法,然後就解散了。大家還是各忙各的事,似乎這幾場我有參與的ICOS或類似的座談會,都有這個結果。個人覺得比較不好的是在ICOS 2005聽了幾場開源碼社群的討論主題,會場瀰漫一種互相比較、批評的氣息,像Java會批評PHP類的缺點,A牌Linux嘲諷B牌Linux的不好。這個說實在不是好現象,或許讓場面變得比較熱鬧,但有點失去互相學習交流的意味。而有很多上台的社群代表,事實上準備的資料水準不是很夠,可能是太忙沒時間好好作個投影片,只能連連網站看看展示,這個就沒有辦法在會後留下資料供之後的人或沒空到現場的人參考用,也滿可惜的。像這次的ICOS 2006,這點就改進很多了。

再來我比較有感同身受的部份是離題的部份,不僅只是講演的會離題,發問的人也常離題。這也和第一想法有關,因為主題有時候太過廣泛,反而會抓不到要說的題目要專注在那裡好。這一點我個人覺得微軟的研討會作得最好,可以學習他們的經驗。

至於會後的部份,個人其實比會中還重要。要不然就像大拜拜一樣,聽完師公唸完經,大家就鳥獸散。我是覺得應該要全場錄影,然後剪輯到網站中讓廣大的網民來看,這是現在這個網站時代滿基本的服務了。所以其實以後可以主要還是要透過網路來作這個活動的後繼交流(講者和聽者的交流,甚至其它聽者或講者之間的交流)。延續這個研討會之後的交流生命週期,而不要只是解散後,就大家明年見…XD

第三個想法,百萬人應該要挺自由軟體,最後是ICOS活動網站作得太爛了…
當然最近熱門的新聞題材是百萬人倒扁活動,不過個人覺得百萬人挺自由軟體比百萬人倒誰有意義的多。要號召很多人一起來參與這個活動,而不是這個研討會,研討會是給有空的人親臨感受氣氛的,就像有時候覺得心靈空虛,要到廟裡拜一下的感覺。號召靠的是行銷,所以要加入行銷專業人才來協助。

ICOS 2006的網站比去年的長得更差了,因為本山人就是在作網站的,但是沒人問過我要不要幫忙,我也不知道說需要作,如果需要,找我就對了(用Joomla!給你作上去)。我自己掏腰包請專業的設計師設計Flash都很願意。

結論
不管如何,至少有參與在其中,還是有不少收獲。在台灣太少有這類的活動,ICOS算得上是標的性的活動了。感謝所有辛苦的講者和聽者,以及工作人員。